男,二级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合作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原副经理。
联系邮箱:pengmingqiang@sina.com
1.学习与工作简历
2011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硕士学位
1978年8月至1983年7月,青岛大学医学院学士学位
2006年11月至2022年,中日友好医院副经理、党委常委
2003年12月至2006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经理助理、主任医师
2001年4月至200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研究员
1999年4月至2001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1996年8月至1999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1983年8月至1993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2.学术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后勤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院协会副会长
北京慢病管理协会副会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三届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院协会医疗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医院管理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兼科学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杂志》常务编委
《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副主编
3.研究方向
医院管理(团队建设、医疗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安全管理、医患关系处理、紧急医学救援、后勤管理等),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
4.承担主要课题
(1)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研究》。
(2)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援藏医疗人才干部健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3)北京市朝阳区科委项目《朝阳区全科医师慢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编号:2019cykw-peng)。
(4)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慢阻肺专项定向择优研究课题《通过基于物联网的慢阻肺患者随访管理平台推动慢阻肺的分级诊疗》(课题编号:编号2018MZFZY-011。
(5)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现场关键技术、流程规范应用性研究》子课题《伤员转运模式及支撑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302003),已结题。
(6)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航空医疗救援情况分析和我国医疗救援发展策略研究》,已结题。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可对照病种临床路径费用测算比较研究》课题,已结题。
(8)中日友好医院院级课题《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课题编号2010-GL-05),已结题。
(9)中日友好医院院级课题《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与评价分析》(课题编号2013-GL-02),已结题。
(10)中国医院协会管理类课题: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研究(2010-2011),已结题。
5.主要研究成果/代表论文
[1]彭明强,唐晓莉.医院总值班制度的改进[J].中国医院管理,2003,11:45.
[2]彭明强.试论与患者知情权和同意权有关的法律问题[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04:243.
[3]彭明强,刘乃波,杨志豪,王一飞,张钊.活体亲属肾移植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06:344-346.
[4]贾冕,刘兵,等,彭明强.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分析.中国临床路径[J].2011,1,18-21.
[5]刘兵,彭明强,张知新,叶晓兰.公司公司产品的实践探索[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2,120-121.
[6]刘亚歌,彭明强.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 中国医院管理,2011,07:52-54.
[7]刘兵,张知新,彭明强.运用直接优先加权定序法测算医院床位需求[J]. 中国医院管理,2011,12:17-19.
[8]彭明强.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06:626-630.
[9]吴菲,彭明强,成文武,张新庆,陈志华.临终生命的量与质[J].中国医院经理,2012,13:60-63.
[10]李晓,焦建军,彭明强.病历管理现状与改进调查[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5,309-311.
[11]彭明强.合理设计手术绩效分配方案并适时调整[J].中国医院,2013,7,58.
[12]张耀文,张知新,魏栋,萧建忠,姚志远,彭明强.中日友好医院40岁及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情况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01:14-16.
[13]井玲,王芳,彭明强.某院1033例住院时间超30天患者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院,2014,04:28-29.
[14]洪靖,姜红,张洋,张颖,俄要才仁,江杰,彭明强.青海省囊谦县县医院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05:263-266.
[15]马长娥,彭明强.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调查[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06:350-351+354.
[16]张佳丽,彭明强.某院施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7:43-44.
[17]Yao S, Zeng Q, Peng M, Ren S, Chen G,Wang J. Stop violence against medical workers in China[J].J Thorac Dis 2014;6(6):E141-E145.
[18]马长娥,彭明强.北京地区城市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02:115-117.
[19]马长娥,彭明强.医联体之中国式探索与发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02: 116-118.
[20]邢春利,彭明强.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5(2):9-13.
[21]彭明强,张铁山,贡欣杨.公司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5(2):55-58.
[22]邢春利,刘兵,贾存波,等.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居民就诊意向调查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2:117-118.
[23]刘兵,邢春利,彭明强.国内航空医疗救援现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16(4):413-416.
[24]刘兵,彭明强,邢春利,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伤员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16(5):514-521.
[25]刘兵,邢春利,王燕森,贾存波,彭明强.医院采取租赁模式延伸优质医疗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9(9):711-713.
[26] 吕瑞,彭明强.我国空运救护队组建实践及探索[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7,31 (2):116-117.
[27]吕瑞,彭明强.我国空中医学救援发展现状及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17,12(5):401-406.
[28]吕瑞, 巴衣尔策策克, 彭明强.国内外空中医学救援发展及现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17,12(6):569-573.
[29]鲁长滨,刘拓,等,彭明强.医院能耗监管平台的使用效果及发展建议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22:54-56.
[30] 巴衣尔策策克,孙建波,彭明强,等.北京地区疼痛学科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8,32(1):54-55.
[31]孙建波,赵莹,贾存波,张春瑜,刘瑞雪,彭明强.北京市某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及服务利用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7):74-75.
[32]赵莹,贾存波,张春瑜,等,彭明强.朝阳区全科医师慢病诊疗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0,34(5):305-306.
[33]刘兵,彭明强.后疫情时代对我国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2):1697-1699.
[34]彭明强.新时代医院评审有哪些新思路——以评促建,重在内涵[J]. 中国卫生人才,2020,1:30-31.
[35]潘君,陈松,等,彭明强.医院节能降耗综合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2021,25(4):80-81.
[36] 葛玲玉,刘兵,刘东阳,刘瑞雪,彭明强.北京市某区老员工睡眠质量与中医五态人格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3):2251-2254.DOI:10.12102/ j.issn.1672-1349.2021.13.031.
[37]刘东阳,杜启霞,刘瑞雪,葛玲玉,刘兵,贾存波,彭明强.江苏某县农村老年人健康
体检影响因素的多值定性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5):2759-2763.
[38]刘瑞雪,贾存波,张春瑜,刘兵,方方,刘东阳,葛玲玉,彭明强.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相关医疗资源配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1,41(7):43-46.
6.论著情况
(1)《研究型医院后勤探索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副主编
(2)《中国灾害救援医学》,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年,副主编
(3)《男科诊疗常规》,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副主编
(4)《现代医院管理实务》,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年6月,编委
(5)《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编者
(6)美国医院认证标准(2018版),译者(7)《问题导向易学“医”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编委
(8)《非公立医院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3月,编者
7.研究生招生与就业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联合培养10余人。主要就业去向为大型医疗机构、企业。